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联系我们  了解金属所
当前栏目:最新动态 回到首页
课题组与Irene J.Beyerlein及Upadrasta Ramamurty教授进行学术讨论
2017-05-26  |          【 】【打印】【关闭

  应中科院金属所的邀请,李薰讲座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Irene J.Beyerlein教授及李薰讲座奖获得者、印度科学理工学院Upadrasta Ramamurty教授分别于2017年5月25日与26日访问了本课题组并与课题组部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Irene J. Beyerlein教授在复合材料及多晶金属材料的多尺度模拟计算与分析方面有20年的经验,同时在金属材料的结构演化和变形机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果。Irene J. Beyerlein教授专注于极端应力、应变及温度条件下材料的服役行为研究及其相应先进结构材料的研发。针对现有材料强度或韧性的不足, Irene J. Beyerlein教授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新型轻质材料,其强度能够接近计算的理论强度。这些由多相或纳米结构构筑的材料,通过加工可以制造出尺寸能够适合实际应用的结构件。这种先进结构材料对于构件达到理想的燃料燃烧效率和其他关键绩效指标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可能大量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能源及国防工业等领域。这项研究推动了高通量计算材料学的发展;揭示了层状复合材料的主要变形机制,预测了可能的缺陷与内部晶界和界面的交互作用,同时模拟了部件的制造过程;这种模拟将成为通过设计材料的微米甚至纳米结构获得材料理想性能的有效方法。

  Irene J. Beyerlein教授已经发表了超过250篇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其中44篇Acta Materialia,H因子43,出版学术著作一本, 同时与他人合作完成不同专著中的5篇章节。此外,Irene J. Beyerlein教授担任包括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在内的多个学术期刊编辑。

  Upadrasta Ramamurty教授的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在非晶合金领域,创新性利用粘接界面实验研究剪切带塑性,证实塑性流动的软化效应及压力敏感性,发现退火引起韧脆转变并澄清其机制,揭示韧性及脆性断裂机理并明确断裂的特征尺度,建立自由体积与韧性的一一对应关系,揭示枝晶增韧非晶合金复合材料的第二相的最佳体积分数与尺度;在高温形状记忆合金领域,首次提出建立recovery-temperature-composition三维图,用于快速发现具有高温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成分;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领域,首次发现不同尺度纳米粒子的同步添加对力学性能具有的非凡协同作用;在多孔材料领域,建立力学性能分散性与结构可变性之间联系,发现独特的应变速率敏感性与能量吸收特性,揭示限制变形诱发应变硬化机理;在药物材料领域,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开拓了基于材料工程和化学的交叉学科的全新研究领域。

  迄今为止,Upadrasta Ramamurty教授共发表SCI论文205篇,其中36篇论文发表在Acta Materialia上,H因子35,总引用约6000次,单篇论文他引最高达1100余次。他在国际会议被邀请作大会报告5次,邀请报告60余次。Upadrasta Ramamurty教授于2014年开始在材料科学重要期刊Acta Materialia和Scripta Materialia担任编辑,并在Intermetallics、Mater. Sci. Eng. A等多个期刊担任编委。

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辽ICP备05005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