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活动
·创新案例
·所报《金属之光》
·创新文化内涵
·形象标识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创新案例
为了中国的钛事业辛勤耕耘-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
 
2009-07-03 | 文章来源:        【 】【打印】【关闭

  被誉为现代金属的钛由于其具有的一系列优异特性,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石油、冶金、轻工、电力、海水淡化、舰艇和日常生活器具等工业生产中,尤其在航空领域,钛及钛合金的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标志。攀登钛合金研究领域的最高峰是各国钛科技界奋斗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钛合金研究工作。在钛合金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成绩显著。在近十年里,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四十余项,特别是许多国家级“五年”规划项目、重点型号配套项目的完成,为满足国家建设对钛合金材料的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按照科学院的部署,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工程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并举,形成了多个研究方向互补互助,以团体力量的优势在高温钛合金、结构钛合金、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钛基记忆合金、钛基复合材料、钛材料计算学等钛科学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

  高温钛合金一直是钛科学领域研究热点和难点,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选定高温钛合金为起点,吹响了追赶世界钛强国的号角。通过系统研究近a钛合金中大量强化元素对合金脆化机制特别是Ti3X相析出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了替代国际上流行的经验铝当量公式的电子浓度规律;同时,凭借稀土元素对钛合金作用的创造性研究和稀土元素添加方式的独特发明,1990年成功研制了当时国际上最高水平的550℃高温钛合金。国际同行对该集体的这一研究成果刮目相看,并多次通过国际会议机会打探中国高温钛合金发展的秘密。取得如此成功后,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又瞄准下一个攻关目标600℃高温钛合金研制,这是一个世界上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的研究难点。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组采用第一原理方法计算了合金原子占位对钛铝基合金电子结构的影响,据此提出的合金元素影响钛铝合金本征塑性的判据和建立的用原子占位数据预测钛铝基合金相平衡的新方法获得国际同行好评,学术带头人被聘为国际《Intermetallics》杂志主编。同时,该研究组为满足我国高推比发动机需求,开发出了性能优良的钛铝系合金。钛基复合材料研究组利用本所在863计划支持下自主研发成功的SiC纤维生产能力,在国内率先开展了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研究,并成功地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个纤维局部增强钛基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叶环一体化部件,占领了国内钛合金研究领域的又一制高点。钛基记忆合金研究组开发了一系列功能元件产品,如用于自动控制系统和微型机械感知元件的丝材和薄膜和航空等,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1998年,因我国某建设项目急需,用户向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紧急求助研发所需的结构钛合金,钛合金研究部领导带领结构钛合金研究组多次深入“三线”工厂现场,不畏困难,日夜奋战,2003年成功地研制出所需结构钛合金材料,摆脱了对国外材料的依赖。此类结构钛合金材料现已定点生产并批量供货,为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下半年,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急需开展结构钛合金损伤容限研究,钛合金研究部为了国家需要,马不停蹄,又转入国内最前沿的结构钛合金损伤容限研究,由于出色扎实的工作和雄厚的研究实力,结构钛合金研究组现在已成为国内结构钛合金损伤容限研究的领潮者。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材料保障,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材料技术的封锁,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骨干研究部,又发挥专业特长,成立了辽宁省钛合金及制品工程技术中心,他们又将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建功立业。

  由于在钛合金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中科院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多次获得国家奖励。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以及其它省部级奖项等。

  为了使研究工作始终保持在国际前沿,钛合金研究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分别与英国、日本、美国等国的有关专家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学者互访、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承担研究项目等方式密切与发达国家的科研关系,放眼世界,开阔思路,保持研究工作的前瞻性。

  一支好的队伍离不开好的带头人,中科院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在科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杨锐研究员兼任钛合金研究部主任,曾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Intermetallics》杂志主编。现任副主任刘羽寅研究员,国内钛界知名专家,中科院金属所有名的女强人。钛合金研究部职工30名,其中有放弃国外优越条件留学归来人员10多名,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发扬“航空精神”,不畏艰辛、勇攀高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支朝气蓬勃、敢打敢拼的队伍,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将克服艰难险阻,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运维邮箱: office@imr.ac.c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