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活动
·创新案例
·所报《金属之光》
·创新文化内涵
·形象标识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创新案例
金属研究所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的人才战略
 
2009-07-03 | 文章来源:        【 】【打印】【关闭

  7月初,年愈八旬的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从北京回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捐出他刚获得的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奖金50万元,作为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在捐赠仪式上,师先生动情地说,他的成绩主要是在金属所工作的三十年期间取得的,所以一定要把奖金捐给金属所。师先生劝勉与会的全体研究生: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金属所有很好的学风,同学们应该把金属所的学风转化成自己的作风。

  这一幕,使在场采访的记者深深感动。作为中国科学院在建国后筹建的第一个研究所,金属研究所50多年来为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这些硕果,是几代优秀的科学家努力奋斗的结晶,但归根结底是金属所始终坚持实施人才兴所战略的结果。记者在金属所了解到关于人才的三句话:“良好的机制吸引人、良好的条件培养人、良好的环境造就人”。这不是即兴而说的口号,而是数十年踏踏实实的行动。

不拘一格聚高才

  在金属研究所,会听到许多“计划”,如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等。这些“计划”虽都是中科院在全院系统为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制订并启动的,但金属所抓住机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从学科建设入手,将各项“计划”都落到实处,真正利用这些机会多方式、多渠道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

  怎样吸引人才?金属所虽名闻海内外,但所领导认为这并不够,必须要用伟大的事业感召和激励人,并为人才创造施展才华天地。为此,金属所在循序渐进求发展、踏踏实实出成绩的基础上实施了特聘研究员和国际知名学者、高级访问学者等制度,并提出“不求唯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思想,为凝聚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

  1999年,根据国际学术界在新材料微观结构方面寻求发展的研究动态,金属所决定设立“功能材料结构与缺陷的定量电子显微学”这一新学科。由于当时金属所在这一领域缺少合适的学科带头人,于是决定在国内外广泛招聘。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当时在国外工作的马秀良博士被选中,并于2000年5月被聘为该学科的带头人。在所里的全力支持下,马秀良博士经过三年的努力,不仅建立起人员配备合理、具有良好的国内外合作氛围的研究小组,而且他本人也迅速成长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SCI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并担任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

  为搭建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平台,培养和造就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带动一批重点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2000年,金属所组建了沈阳界面材料研究中心。“界面中心”由招聘的海外知名学者与金属所内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共同组成,以既相对固定又有学科交叉的项目组形式开展工作。经过首批招聘,来自美、法、德、英、日、澳等六个国家著名材料研究机构的11位知名学者来到金属所,被聘为金属所特聘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每年来所工作3个月以上。

  自2000年以来,金属研究所共从国外吸引回国工作的优秀人才15人,高级访问学者20人,还有众多的由海外知名学者担任的特聘研究员。这些人才推动了金属所相关学科的发展、新兴学科的建立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把人才竞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金属所人才结构的一组数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55%的研究员、75%的项目负责人、60%的博士生导师、80%的实验室主任,都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在一个名家云集的国家大型研究机构,这个比例说明了一件事:金属所精心培养并大胆启用和扶持了一大批年轻人才。而金属所高速发展的现状证实了这一人才战略的正确性。

  金属所的各届领导班子都一直强调,在积极吸引海内外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把人才竞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重中之重是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几十年来,金属所通过让年轻人领衔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团队协作攻关等,以提供关键岗位等方式,为科技拔尖人才拓展事业提供发展的空间,使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又能带领和培养一支队伍的优秀科技将帅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长起来。

  现任所长卢柯院士就是在这种氛围里脱颖而出的。早在90年代初,当时的所领导就充分认识到培养将帅人才的紧迫性,并注意到年轻有为的卢柯,在他28岁时,就破格选拔为研究员,是当时全国年龄最小的教授;31岁时,卢柯被任命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担任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年仅38岁的卢柯,以自己优异的科研成果和国际影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像卢柯博士这样的领军式人物在金属所还有十几人。他们分别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攻关及863项目负责人,以及四个国际重要专业刊物的主编,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成效卓著的科学家。

人才资源向资本转化的团队

  金属研究所始终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并将此作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的平台。在国家有关部门和科学院的领导下,该所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以学科命名的国家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几年来,实验室发展迅速,已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研究群体,在该实验室工作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就有十位,占全国材料科学领域的四分之一,他们的科研成果已有三年被两院院士评为当年我国十大科技进展。

  在这个实验室,有一个“卢柯研究小组”,成员都是年轻人。近些年来在组长卢柯博士的带领下,一直在国际材料科学前沿领域——纳米金属材料领域开展研究。该小组思想活跃,思路开阔,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卢柯和大家一起研究制定实验方案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在具体实践中,放手让年轻人干,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几年来这个小组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卓越成果。近期,他们又研制出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纳米孪晶纯铜,相关文章发表在2004年3月的《科学》周刊,评审人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是其它任何强化技术无法达到的,不但为材料的强化技术和高强高导材料的研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而且将对相关的工业应用领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金属所的团队和其创新文化的建设,始终围绕引全所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宗旨进行。所党委在致力改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园区环境的同时,一直积极吸引和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加入党组织,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全所的凝聚力。中科院上海一研究所提出要聘请金属所一研究室主任去担任所长,这位主任坚决表示愿意留在金属所工作;南京大学多次邀请一江苏籍青年研究员也未成,他们觉得在金属所更有利于发挥其聪明才智,因为这里有他们的事业。

  国际纳米材料学会主席西格尔博士对金属所重视人才、为年轻人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做法高度赞赏。早在1994年,在以卢柯研究小组为主承办的首届国际纳米结构材料研讨会上,他就感慨地说:没想到中国会有这么好的工作条件,没想到中国纳米材料研究工作的主力竟是一群年轻人,他们的工作都是国际一流的。他还对卢柯说: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实验室找到位置,但是最能发挥作用的还是在中国,中国科技腾飞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近年来,金属所现任领导班子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和选拔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兴所”战略将激励一批又一批有才有志青年投身到金属所,投身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事业,投身到前景广阔的材料科技事业。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运维邮箱: office@imr.ac.c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