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活动
·创新案例
·所报《金属之光》
·创新文化内涵
·形象标识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创新案例
改变为突破 创新促发展----金属所材料期刊社(联合编辑部)期刊工作进入快车道
 
2016-01-08 | 文章来源:        【 】【打印】【关闭

  金属所的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1956年即创办了《金属学报》,是中国材料和冶金领域的第一刊。随着材料冶金学科的不断发展,金属所又先后创办了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材料科学技术》简称JMST1985)、材料研究学报(1987年)、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s(《金属学报》(英文版),简称AMSE1988年)、《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89年)。2000年,《中国腐蚀防护学报》从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转到金属所,以及2010年起材料期刊网的创建,遂形成了金属所目前的24中、61网的整体布局。

  多年来,国内的材料和冶金学科科技期刊一直处于规模小、发展缓慢的状态。落后的期刊水平同国内材料冶金学科科研实力的快速发展存在巨大落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材料冶金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初,金属所的6个期刊编辑部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战,规模稍大的编辑部有五六个人,一般编辑部有两三个人,从编辑部主任到责任编辑,再到技术编辑,大家几乎没有什么分工,以“小作坊”的模式维系着编辑部和期刊的生存。如何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更好的谋生存和求发展,是摆在金属所各期刊编辑部面前的首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科技期刊事业面临着重大变革和严峻的挑战。金属所期刊人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下决心打破原有的框框,建立联合编辑部,探索适合期刊发展的新机制,力争创办高水平的材料冶金科学期刊群。

  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期刊出版规模化运行机制

  2007年,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金属所学报信息部对下属的6本期刊编辑部实施资源整合,成立联合编辑部。按照规模化出版模式优化配置,统筹安排,高度融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三个统一”的工作原则:即统一人力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建立出版技术公共平台。金属所联合编辑部新的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家庭小作坊式、小而全的出版方式,创新了规模化、集约化出版运行机制,保障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破编辑部的壁垒,整合人力资源,为编辑打通了职业发展上升通道

  独立的编辑部人员少,编辑一方面要进行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技术加工等工作,又不得不完成财务管理、发行、广告、宣传等工作。面对繁杂的编辑出版事务,编辑人员只能疲于应付,没有精力去考虑期刊发展的问题。金属所同时主办/承办了6本科技期刊,数量比较集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极有可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把编辑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金属所在2007年建立联合编辑部,也就是后来的材料期刊社。

  联合编辑部构建了两个平台:编辑平台和出版平台。编辑平台包括5个编辑部,每个编辑部由编辑部主任和若干名责任编辑组成。编辑部主要负责确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年度组稿计划和出版计划、组稿约稿、稿件评审、编辑加工等。出版平台即出版部,由出版部主任、编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组成,负责排版制作、纸版印刷、网刊出版、发行订阅、广告营销以及材料期刊网的运行维护等。

  联合编辑部的建立,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编辑工作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编辑人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期刊的发展问题。从实践效果来看,成立联合编辑部之后,编辑工作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编辑组约稿件工作从无到有,逐渐成为编辑部重要工作之一,组约稿件的数量逐年增加;编辑部负责人每年都能投入一定的时间走进科研机构组织讲座以及其它形式的宣传。种种新气象表明,编辑的活力被成功激发出来。

  联合编辑部在人才培养方面,统筹考虑,实施培养和引进相结合。2007年以来,共引进5名编辑,其中4人具备材料学科背景,1人是IT工程师(主要基于数字化发展需要考虑)。目前联合编辑部责任编辑13人,出版部技术编辑7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9人。联合编辑部实施按需设岗,公开招聘。联合编辑部提倡各个期刊的编辑相互流动,优势互补,一专多能。给责任编辑创造条件,鼓励参加专业会议和各类学习培训。同时积极向所里申请,联合人事处专门制定了非主系列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规则,保障了责任编辑在取得了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后,每年都能按照一定比例得到聘任,从而各方面待遇得到保障。为编辑职业发展生涯打开了上升通道,稳定了队伍,提升了综合素质。        

  三、建立稿源平台,共享优质稿源,推动各刊共同发展

  金属所的6本期刊由于历史起点不同、语种区别、学科定位不同等,期刊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通过期刊之间的优质稿源共享,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某些期刊稿源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不足。

  以两本英文期刊为例。JMST是国内材料冶金领域创刊最早的英文版科技期刊,1995年就被SCI收录,SCI影响因子相对较高,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另外一本英文刊AMSE,创刊时是作为金属学报的翻译版和副刊,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本独立的期刊。由于历史的原因,AMSE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弱,稿源匮乏,举步维艰。2009年,AMSESCI收录,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但是,每年100多篇的来稿量以及60篇左右的载文量使期刊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当时的JMST,每年要退掉大量来稿,退稿率接近90%。于是,联合编辑部果断决策,一方面要求AMSE积极组约高水平论文;另一方面将JMST已录用的论文,经作者同意之后,转发到AMSE上,同时在JMST的退稿信中,建议部分作者将论文转投给AMSE

  通过这种稿源的共享,不但解决了AMSE的稿源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AMSE的宣传和推广作用。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AMSE目前的年来稿量已达到1000篇左右,年载文量达到200篇左右,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四、财务统一管理,实现有限经费的高效利用

  原有的编辑部虽然规模小,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编辑部都独立运营,自己管理编辑部的财务。这种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工作效率低,重复劳动和重复建设较多,易造成财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浪费。

  联合编辑部实现了财务统一管理,一方面减轻了编辑的工作压力,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经费的使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共性的项目,可以统筹安排,各期刊捆绑在一起,一次性解决,如召开编委会、进行期刊宣传、展览以及其它活动等。

  五、优化编辑业务流程,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率

  传统的编辑部通常是由每个编辑包期出版,制作完成一期,再去处理下一期。联合编辑部优化了编辑流程,将某一个或多个学科方向或者栏目的稿件划归各编辑,实行稿件的编辑负责制。编辑从稿件初审开始,对稿件进行跟踪处理,直到完成校对,形成出版清样。后期的印刷和发行由出版部负责完成。这样的流程,使编辑对稿件非常熟悉,大大提高了稿件的处理质量和效率。

  此外,联合编辑部把约稿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点之一。编辑腾出一部分精力,用于分析学科热点,选择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有针对性地组约稿件和组织热点专刊。通过引证数据分析,可以看到,特约稿件以及热点专刊的下载和引用情况要远远优于自由来稿。

  六、整合数字资源,打造材料期刊网平台

  传统的编辑部由于规模小事务杂,只能维持期刊的基本运营,难以谋求更高的发展,更不要说数字平台的建设和开发。而联合编辑部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编辑部稿件在线处理系统”以及多功能期刊网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出版部为了提高中文期刊出版效率,由原来L-TEX转换成飞翔自动排版软件,4本中文期刊排版软件得到全部转换,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相当于减少了2个排版人员的工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中文期刊编排生产一体化,建立了从投稿到出版整体数字化系统。在行业内示范作用显著,多家单位来取经观摩。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材料期刊网”, 实现了期刊的集成出版、信息整合、资源共享,提升了服务科研和学术传播能力。数字化平台有效弥补了传统出版模式下,期刊发行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弱的缺陷和不足。目前为止,材料期刊网已经吸引了20多家国内知名期刊加盟,形成了中国材料冶金期刊领域的门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访问和下载。

  七、联合编辑部所属期刊取得了较大发展

  经过八年来的实践,金属所所属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期刊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金属学报》继续保持其品牌效应,连续荣获国家级各类奖项,荣获2013年广电总局的百强科技期刊;获得中国金属学会2006—2011先进集体称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称号(2011-2014);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出版政府奖(出版单位奖),是唯一获奖的科技期刊编辑部等。

  JMST》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影响因子持续走高。根据最新发布的SCIJCR报告,JMST 2014年影响因子进一步大幅提升,达到1.909,在SCI冶金类的74种期刊中排名第9,进入Q1区;在材料综合类的253种期刊中排名第93,位居Q2区。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国际来稿数量显著攀升,已占来稿总数的60%以上,其中欧美日韩等材料研究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来稿占12.5%;国际使用和下载比例约占总数的67%,国际被引用数量占被引用总数的54%

  2007年以来,金属所联合编辑部调动整体力量,突出团队优势,多方出击,积极争取各类资助经费。几年来连续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资助、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项目资助、基金委重点期刊资助、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等,共计1000万元,其中中国科协的各类资助达800万元(6本期刊中的5本都拿到了科协的各类资助项目),基金委资助100万元,科学院100万元。

  此外,联合编辑部积极拓展期刊业务,开源节流,增强期刊市场竞争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从原来的赤字运行,到目前为止,不仅实现了办刊经费自理,还结余400多万。

  实践表明,科技期刊的出路在于规模化,优化配置,整合资源,突出优势,才能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文档附件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运维邮箱: office@imr.ac.c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