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5月22日(周四),上午9:00-11:00
地点:李薰楼356室
报告1
题目:水分子光催化活化界面机制
报告摘要:
通过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光生空穴将其表明吸附的水分子氧化活化为高活性的自由基物种是污染物光催化氧化降解的重要过程。我们将水分子在氧化物半导体催化剂表面的氧化活化的研究手段,机制及其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水分子在TiO2光催化剂表面的电荷转移活化生成高活性羟基自由基的机制,以及水分子在氧化铁表面形成的高价铁物种(FeIV=O)通过的氧原子转移氧化污染物的机制。
报告人简介:
陈春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所。2010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环境光催化及环境界面光化学的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杰出青年项目及重点项目、科技部863课题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等项目,总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Catal.,PNA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Environ. Sci. Technol.,Energy Environ. Sci.,Chem. Soc. Rev.等。
报告2
题目:光催化表界面动态变化机制研究
报告摘要: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有效解决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一旦突破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然而,目前光催化转化效率仍然普遍较低,其发展瓶颈在于光催化分解水反应过程非常复杂,激发态下光生电荷的多尺度分离迁移与表面催化反应机制认识有限,缺乏原子及电子微观层面的原位动态表征技术用于研究光生电荷激发、分离、界面转移及表面催化反应机制。我们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制约光催化效率的核心科学问题—光生电荷,设计开发准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ISI-XPS/UPS)、原位光催化-X射线衍射(ISP-XRD)等多种原位动态表征技术,对反应过程中的光生电荷分离迁移、化学价键、活性中心、表面结构等微观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直接观测研究,同时揭示水分子吸附、助催化剂等对光生电荷分离迁移的作用机制,从光催化本质上认识制约光催化效率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设计构建高效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反应体系提供新思路与新策略。
报告人简介:
毕迎普,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环境纳米催化材料组课题组长,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制约太阳能光催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光生电荷分离,系统开展了光生电荷原位动态表征与提高表面/体相电荷分离方面的基础研究,从原子及电子层次上深入揭示光生电荷分离迁移微观行为与宏观光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Nat. Cata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被引用16000余次,其中2篇引用超过1000次,H因子为58。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等10余项课题,并获 “中国催化新秀奖”,“光催化优秀青年奖”,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终期考核优秀”,重点项目“结题优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