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锂金属电池负极表界面材料
报告人:佴建威,浙江工业大学
时间:2025年9月22日(周一),下午14:00
地点:李薰楼468会议室
摘要:
金属锂作为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圣杯”,具有十倍于传统石墨负极的理论容量和最低电化学势,是实现锂二次电池500 Wh/kg目标的最佳候选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目前金属锂负极存在以下关键难题:1)容易生长锂枝晶,带来安全隐患;2)表面SEI膜稳定性差,影响循环寿命。近年来,我们围绕上述难题,借助冷冻透射电镜(Cryo-TEM)等系列先进技术,结合理论计算与性能测试,揭示了金属锂负极材料表面和界面调控机制,在敏感电池材料微尺度构效关系研究领域形成特色。
报告人简介:
佴建威教授,国家青年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优青,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微纳组装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2篇,被引用近11000余次,H因子为50。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 Adv.、Nat. Commun.、Adv. Ma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篇。作为负责人主持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以及省重点研发-“尖兵领雁+X”科技项目1项。浙江省低维功能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浙江省引才计划、浙江省首批“5246人才工程”高层次拔尖人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获省特聘专家称号以及校“三育人”标兵称号。担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届能源化学青年论坛分会主席、杭州化材+国际峰会大会秘书长。担任Wiley出版集团旗下《Battery Energy》期刊的助理编辑,担任《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Renewables》《Nano Research》《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学术期刊的青年编委。
题目2:氮化碳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研究进展
报告人:王心晨,福州大学
时间:2025年9月22日(周一),下午15:00
地点:李薰楼468会议室
摘要:
近半个世纪以来,研究人员已开发出数百种无机半导体光催化剂,然而这些材料尚未能同时实现高量子效率与高可见光利用率,且多数体系依赖昂贵、稀缺的组分,严重制约了太阳能光催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高效、稳定、成本低廉且环境友好的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已成为当前国际光催化研究的核心挑战与发展方向。近年来,我们发现氮化碳作为一种富含量材料,具备可见光驱动的催化能力,并展现出独特的半导体能带结构、可调控的化学组成与优异的化学稳定性,逐步成为国际光催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期,我们氮化碳晶体材料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实现了光催化全分解水反应过程。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本课题组在氮化碳半导体材料在全分解水制氢方面的若干进展。
报告人简介:
王心晨教授,福州大学副校长,入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 、国家人才计划项目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 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10 余项。获得202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2015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在 Nat. Mater.、Nat. Cata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390余篇,被引用10万余次,H指数146,获授权发明专利 30余件。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Angew. Chem. Int. Ed.》国际顾问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