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庆公告  历史沿革  历届领导  院士足迹  获奖成果  图片库  毕业生  所友寄语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征文欣赏
“我”与“金属所”的回忆
2013-03-29  |  供稿: 张思瑞(12级硕士2班)        【 】【打印】【关闭

60年代,建国初期,经历了八年抗日、土地革命等战役,我国正值休养生息、万物复苏的时期,当时20岁的我刚从国外归来,看到此时成立的中国令我很高兴,意气奋发,但空有一颗报国的心,却可恨无处施展,是以度过几年。现代的社会不只是种种田、养养家禽那么简单,为了适应当时的趋势,郭沫若大师建议建立一个研究所,并邀请国外好些同道中人,我也荣幸进入了第一批,开始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奋斗终生。十年的奋斗路程累并快乐着。

70年代,经历了前十年的摸索,尽管现在只有西大楼和实验工厂,但却为中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此时的金属所为中国的材料发展献计献策,拼劲自己的全力使中国成为钢铁大国,尽管此时的我成立仅有20年,但我相信自己在这一批爱国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定会发光发热。

80年代,我已在西大楼里待了第三十个年头,在国内外的爱国仁士的努力下,金属所在中国各个需要的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并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经过几次隶属关系的更迭,最终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在金属所的日子里,我并没有觉得无所事事,我深爱着这个地方,这个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的地方。

90年代,经历了十年文革的中国,更加重视中国新技术的发展,为了追上中国的发展脚步,将前几十年的以发展金属科学为主,重新确立为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要发展方向,此时的我也被分成了各种各样适应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看着大家忙忙碌碌,但却不碌碌无为,我也很是欣慰。

进入了20世纪,我亦成为了古稀老人,身边的战友相继离开,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在我们的指导下,继续走在科研最前线,与国际上的专家学者交流也很多。金属所的知名度大大的提高,在这种科研氛围下,为中国各个科研前线培养了好多人,这样我也能不负这一生遇到的战友们。

2013年,我已成立了60年了,对于普通的人来说也许已过了大半辈子,但我却觉得自己正值中年,因为我相信一大批的优秀年轻人定会将我建设的更加美好,让我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甚至国际的科研道路添砖添瓦。

后记:不经意间翻阅金属所的历史,感慨万千,金属所六十年,是充满神圣而伟大的六十年,先后培养的大师们更是国家需要的人才。还记得有次看到关于师昌绪先生的采访,师先生的正气不减当年,提起当年再怎么困难也要回国,“因为国家需要我”,就这句“国家需要我”使师先生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爱国之心人皆有之,但前辈们的这种为国之心却使我为之一震,很感谢能进入金属所,不仅学着知识,更加学着做人。

 

作者:张思瑞(12级硕士2班)

文档附件
・ 
相关信息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