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章 返回专题首页
追忆恩师胡壮麒先生--我永远的导师
2016-09-2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华明        【 】【打印】【关闭

  今年7月10日的傍晚,是我有生以来最悲痛的时刻,因为我无比尊敬的恩师—我国著名的金属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壮麒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永远地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牵挂的科技事业。5月9日上午去医院探望先生,我们师生近三个小时的交谈话题,他还是集中在快速凝固激光材料制备科学与成形制造技术上,他尤其关心并对该技术在航空发动机高温结构材料制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上的应用充满信心,并不断鼓励和督促我们要加快研究,不曾料到那竟成了我们师生今生的诀别。尽管我早有心里准备,但是当先生逝世的噩耗传来时,我还是眼泪止不住地流着。

  虽然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是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德艺双馨的优秀品质,创新求实的治学精神,爱国爱党的崇高境界,深深地根植于我们学生的心中。每每想起与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一切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一、成就卓著,高温合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

  胡壮麒先生是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能成为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弟子,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先生作为国内高温合金领域的著名专家,他一生以国家急需为己任,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直到去世前他都还一直关心我们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方向发展。先生和他带领的课题组承担着多项国防重大攻关项目,在非平衡理论和高温合金凝固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他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和亚稳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等国防装备上的工程应用,主要研究非平衡凝固和在约束条件的定向凝固和快速凝固, 通过控制凝固过程,研究溶质的非平衡再分配和相析出规律, 研究快速凝固的热流、溶质捕获等基本问题,发展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材料,成功研制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合金牌号,其中多个合金的使役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被某些航空发动机型号纳入唯一的选材体系;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一级空心涡轮叶片材料及民航机长寿命叶片材料;研制成功我国直升机用第一个增压器;提出了约束性凝固过程中溶质的非平衡再分配理论;同时开发出与之相应的多种先进的高温合金制备技术,为我国新型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和选材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可以说,先生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始终引领我在学术道路上坚定前行。

  二、信任鼓励,倾心培育学生

  1989年在我即将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博士毕业之际,我向金属所申请做胡先生的博士后,并于4月初第一次到所里拜见先生。先生当时身患糖尿病而且病情重,身体比较虚弱,但他精神很好,特别慈祥平和、亲切热情、知识渊博、科学严谨,他不仅详细为我介绍了金属所的总体情况、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进展,还不顾身体虚弱亲自带我走遍了金属所的主要研究场所,参观了金属所的主要研究实验室及相关研究进展。从东大楼的高温合金与特种铸造研究室、752楼的超导材料激光浮区熔化定向凝固实验室、CO2激光材料加工实验室到西大楼的TEM、SEM、表面分析和疲劳实验室。分别时,先生让我带回了全套由他牵头的已立项并即将开展的“非平衡凝固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申请书并赠送了我一本他翻译的《激光表面改性》书籍和一套他手写油印稿的《凝固理论》研究生教材,让我先学习和熟悉有关金属凝固理论的基本知识。

  1989年7月到所报到后,先生就安排我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平衡凝固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子课题二“抗热腐蚀镍基单晶高温合金非平衡凝固理论研究”的研究任务,为使我能更顺利开展工作,先生为我特别配备了专门的科研助手和强有力的科研梯队:在单晶镍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工艺及设备方面,为我安排了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张志亚师傅、李英敖工程师和谭明晖等技术人员;在金相组织结构分析方面,配备了辛德芬、张重霄等实验人员。另外,在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安排我同张静华副研究员、唐亚俊副研究员等一同工作。使我在站期间工作得心应手,能很快进入新的研究领域和取得创新成果。

  为了让学生们得到更多锻炼培养和开拓学术视野,先生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锻炼成长的舞台,如各种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或长或短的出国学术交流、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等。学生只要有出国学习深造的想法,他都积极支持、鼓励并利用一切机会热心帮助联系国外教授和为学生写推荐信。先生对学生从来都是看其长处、优点,总是表扬、鼓励和增强学生对工作和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自信心。在我做博士后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先生就为我提供了3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1991年先生为我找好国外合作单位并让我作为负责人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到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国际合作研究,从事超高温合金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行为研究;1992年初在我博士后即将出站时,先生鼓励我申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除他自己亲自为我写推荐信外,还专程去北京请师昌绪先生为我写了推荐信,我当年获批并赴德国从事金属材料快速凝固激光加工技术研究,使我从此与这一新兴领域结下不解之缘。回想起来,没有先生当年创造条件对我的倾心培养培育,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特色研究方向和取得的学术成就。

  三、学术思想高瞻远瞩,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先生学术功底深厚、思维活跃、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极强,他总能从我们的研究结果中看到闪光点、新的现象甚至新的方向,总是鼓励我们不要因循守旧、不要有思想约束,要另辟蹊径,鼓励我们要放手工作、大胆创新,在实验和理论依据充分的条件下敢于大胆对已有理论提出质疑,鼓励我们要“超过老师”。这对我以后的学术生涯影响极大。在站期间,在先生悉心指导鼓励和团队老师帮助下,我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约束定向凝固液/固界面形态演化和溶质非平衡分配、定向凝固胞-枝转变机制、单晶高温合金激光上釉快速凝固行为及MC碳化物快速凝固形态选择和生长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结果。

  先生在学术思想敏锐,尤其在研究方向把握上高瞻远瞩、真正具有战略眼光。他叮嘱我们研究选题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国防重大需求,要做出理论上有深度和工程上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不要纸上谈兵。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关注到快速凝固激光材料加工(rapid solidification laser materials processing)技术的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应用发展前景并在国内最早开展了高温合金、轴承钢等材料激光表面熔凝快速凝固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我在站期间,他指导我系统开展了抗热腐蚀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快速凝固激光表面上釉工艺、单晶快速凝固外延生长理论、MC碳化物快速凝固形态演化和生长机制等研究,引领我进入并使我从此与快速凝固激光材料加工技术这一生机勃勃的新领域结下不解之缘:1992年我博士后出站后,经胡老师和师昌绪先生的推荐,我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的资助,赴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继续从事快速凝固激光材料加工与激光表面工程技术研究;1994年底回国后,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形成了快速凝固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和激光表面工程两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建立了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国防科技工业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等研究基地,在国际上首次突破飞机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性能大型复杂主承力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并在歼15、运20等重大装备研制和生产中得到工程应用,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现在追根溯源我团队目前的研究,实际上源于当初先生的指引以及随后二十多年来先生对我的长期关心和鼓励。

  1992年我博士后出站时,先生特别希望我能留所工作,但受到当时不允许夫妇同在院内工作的科学院人事政策限制,先生也多次找省人事厅等领导协调,终未能解决我爱人专业对口工作问题,最后我出站到北航工作,在先生最需要人的时候,我很遗憾未能留在先生身边,先生心理肯定更为遗憾,但他还是欣然支持我去北京工作,并在我离开金属所的二十多年里对我一如既往地关心、鼓励、指引和培育。先生对学生超世脱俗的呵护大爱精神,一直令我感恩、感念和感动。

  先生,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在我们学生心中,您永远是一位拥有人生伟大成就的科学家、一位赋予生命深度与广度的大师、一座永久的丰碑、一座最高的山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先生,您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我们永远敬爱您,永远怀念您,铭记您的谆谆教诲,继承您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您那无疆的大爱和广阔的胸襟,继续您未竟的伟大科技事业!愿先生在天堂一切安好!

文档附件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