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加入收藏
首页   李薰年表   学术思想   纪念文集   留言板   视频资料   图片资料   联系我们
纪念文集 返回上一级页面
李薰先生的爱国与治学精神永存――纪念李薰院士诞辰一百周年
2013-10-23  |  供稿: 师昌绪            【 】【打印】【关闭

  今天是李薰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在这里纪念李薰先生,就是弘扬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爱国精神,激励后辈积极向上。

  李薰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4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40年代初期,李薰研究发现钢中氢导致发裂并找出了钢中除氢的规律。在1942-1948年间,他发表了关于钢中氢研究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全面地阐述了合金结构钢中裂纹的发生机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有关扩散除氢温度范围等工艺参数,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贡献突出,被公认为该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于1951年获冶金科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伊始,应郭沫若院长之聘,毅然回国,擘划新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5343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任命李薰为所长。

  李薰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创建者和首任所长,主持金属研究所工作三十年,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主要面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主战场,同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金属研究所建立初期,李薰主要抓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一是接受国家任务,为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的兴建服务,集中所内选矿研究室全部力量和分析化学室的大部分人员,从事大冶和白云鄂博两铁矿的选矿研究;调集耐火材料研究室的主要研究骨干,配合地质部门的勘察,为苏联援建两公司的耐火材料厂,提供了技术设计的科学依据。其二是指导耐火材料研究室为鞍钢炼钢平炉强化冶炼过程,对该室所发明的镁铝砖深入研究其使用损毁机理,奠定了科学基础;并与鞍钢合作,开拓和改进了炼铁高炉用高铝砖。这两种耐火材料的研制和应用基础研究,都是金属研究所的创新。其三是研究改进钢质量,强化炼钢过程,提高收得率,减少不合格品。例如:与大连钢厂合作,在国内首先实现电炉氧气炼钢;为鞍钢当时生产钢板、重轨等,从压力加工到热处理,解决了质量问题。50年代末,国内冶金部门和各大企业的科技力量逐渐成长,国际科技发展步入新的阶段。1957年李薰访苏归来,审时度势,考虑到我国开拓喷气飞机及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认定发展高温合金和高强度材料是主要方向。于是在所内迅速组织力量成立了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表面涂层等研究小组;同时也加强了合金钢的力量。为配合我国核技术的发展,成立了铀合金研究组。不久,这些研究组又拓展为研究室。自此,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成为金属所最主要领域部分。为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发射第一枚重返地面的人造地球卫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造成第一艘核潜艇等,研制某些关键和部件材料,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金属研究所在李薰的领导下,应用基础研究和理论基础研究也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极左思潮的影响,未大幅度的左右摇摆。自建所之日起,设有以葛庭燧为室主任的金属物理研究室,从事晶体缺陷与力学性能的研究,金属所虽经两度调整各研究室的研究方向,该研究室未加改变。60年代初,又成立以郭可信为室主任的合金结构研究室。李薰曾号召全所高级研究人员,一定要开展基础研究项目,他本人率先攻坚,结合难熔金属存在的要害问题(金属氧化)做为他的研究对象。

  李薰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1956年,国家编制十二年自然科学长远发展规划,李薰是冶金科技技术方面的召集人,并参加综合组工作。规划出我国冶金事业发展蓝图,成为其后一段时期的指导性文件。国家科委成立后,自1962年起,又多次邀集专家规划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均负责冶金学科,后出任国家科委冶金专业组和冶金新型材料组的副组长,高温测试组和航空材料组组长。历时20余年,他为制订各方面的发展规划,审查年度计划,亲自起草文件,编写说明,对各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团结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引领着全国冶金科技事业前进。

  李薰始终重视科技人才。在他受聘组建金属研究所之初,即广泛罗致人才,除了邀请在英国的学者张沛霖、方柄、张作梅、庄育智与他一同归国创业外,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还先后有自美欧回归的学者葛庭燧、何怡贞、师昌绪、郭可信、斯重遥、吴鼎铭等来金属研究所工作。李薰主动诚挚地团结他们,充分依赖,任其施展才华,使这些海外归国学者,各自开拓学术领域,均做出贡献。

  李薰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金属研究所建所初期,分配来的几十位新毕业的大学生多数不是学材料和冶金专业的,缺乏钢铁工业生产的知识。况且,那时还招收了上百名中小学毕业生,对研究工作更是一无所知。李薰制订了边建所、边工作、边培养、边学习的方针。组织高级研究人员授课,在教专业课的同时,还教他们如何查阅文献、做实验、写文章,使研究所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同时,还将他们编成工作组,派赴钢厂,一方面协助工厂解决问题,一方面学习生产实际经验。这样不仅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也为所厂之间长期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0年代初,为了使科学研究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素质,金属研究所经常举办讲座,邀请所外著名专家前来系统讲课。一个至今仍被传为佳话的事情是:李薰和所有参加学习的人一样,一同听讲,一同考试,并将考试成绩张榜公布。李薰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这种学而不倦、治学严谨的精神,身教言教,带动了全所的优良学风。

  我比李薰先生小5岁,也算是同龄人。我自19559月从美国回国后,被分配到金属研究所工作,与李薰先生共事25载。那时,他是所长我是室主任,但我们一直是志向相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是我们人生最精华的岁月。金属研究所从欧洲和美国科研第一线回国的学者有十余人,他们回国不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机遇,而是一心为了报国,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在所内形成了一个“学术自由,勇于创新的和谐小社会”。虽然彼此间也有分歧意见,甚至有时会争吵,但是大家一致都服从党的领导,牺牲小我顾大局,以国家的任务为重,这对金属所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带动作用。

  19815月,李薰先生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技术科学部主任。他非常重视技术科学的重要性及对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为了探索科学院面向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在考察攀钢等冶金企业行经昆明时,于1983320晨不幸溘然长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失去了一位科学界的老前辈,失去了一位长期和我们并肩战斗的老战友和指挥员,是我国科学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

  为纪念金属所创始人李薰的业绩,2001年金属研究所科研楼西大楼正式命名为“李薰楼”。同时,还设立了“李薰成就奖”和“李薰讲座奖” 李薰系列奖,以缅怀先哲,启迪后人。

  愿李薰院士的爱国与治学精神永放光芒!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师昌绪
20131120

  

 
文档附件
・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