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加入收藏
首页   李薰年表   学术思想   纪念文集   留言板   视频资料   图片资料   联系我们
纪念文集 返回上一级页面
怀念老一辈科学家李薰同志
2013-10-23  |  供稿: 张玉良            【 】【打印】【关闭

  一九七七年我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时,从沈阳金属所科技处同志那里,听到关于李薰同志满怀救国之志从英国回国组织创建了金属研究所的业绩,得知他在辽宁省、沈阳市地方和冶金部门享有很高威望,使我顿生敬慕之情。一九七九年,随郁文秘书长到沈阳金属所参加调研时,有机会面见李薰同志,印象中他是一位和蔼可亲、对人诚恳、性格开朗、语言幽默,具有渊博学识的长者。一九八一年五月,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李薰同志当选为第一技术科学部主任,继而又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调北京院部工作。从此,我做为在他主管部门下的机关工作人员,与之有了直接的接触,从而对他的为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具有战略眼光,能敏锐发现科技工作中的创新思想及人才,并热情支持新的学科领域的开拓。

  一九七七年中国科学院召开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将发展机器人项目列入规划。为落实规划实施,中国科学院三局在一九七九年九月组织了机器人考察组赴日考察,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蒋新松同志担任组长,我也参加了考察工作。受赴日考察的启发,回国后蒋新松同志提出了在中国科学院发展水下机器人的设想。中国科学院三局的主管领导和有关同志,根据该所提供的国内外调研和初步论证材料,考虑到海洋是一个广阔的应用领域,海洋开发从长远看具有重大意义,以海洋为背景来发展机器人科学技术,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国家非常需要,中国科学院又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开发能力,因此准备在全院组织力量,支持这一项目开题。但当时的沈阳自动化所是一个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的研究所,从未涉足水下自动化应用领域,大部分科技人员对“海洋机器人”很不理解,院机关职能部门的一些人也以为很“玄”,而做为学科带头人的蒋新松本人也刚刚担任副所长,在学术界和院机关还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致使项目立题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曲折。

  李薰同志主持第一技术科学部工作以后,敏锐地发现这一课题及其学科带头人的创新思想,及时给予支持。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李薰同志亲自到沈阳主持对沈阳自动化所海洋机器人研究课题的评议会。他在听取蒋新松所长汇报后,明确表态说:“沈阳自动化所要‘下海’为海洋服务,搞智能机器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还风趣地说:“我们既要上九天揽月,也要下五洋捉鳖”。李薰同志的意见,得到参加评议的五位学部委员的一致赞同。评议结果认为,海洋机器人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具有机械、材料、光学、水声、自动控制、机器智能和海洋科学等众多科研单位,应组织起来,把这一课题列为全院重点。根据评议结果,中国科学院第一技术科学部办公室会同院有关部门,于一九八三年将该项课题正式列为院重点课题。从而在中国科学院开创了智能机器人科研领域,为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李薰同志早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担任院长期间,就发现了蒋新松这一学科带头人才。他在技术科学部常委会上多次提到蒋新松具有创新思想,学术思想比较活跃,非常欣赏他大胆提出开展水下机器人研究的开拓精神。事实证明,当时如果没有蒋新松,在中国科学院就不会有水下机器人这一高技术领域的开拓,甚至不会在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中确立智能机器人这一主题项目。李薰同志发现并扶植蒋新松这一优秀科技人才,对推进我国高技术事业的发展是有功的。

  二十年来,“水下机器人”由院重点,进而列入“六五”、“七五”国家重点项目,成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智能机器人主题项目的重点内容;蒋新松同志成为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在沈阳自动化所建立了机器人示范工程基地,开发出多种水下机器人型号和产品,应用于水下观测、作业以及救捞工程等;通过国际合作研制成6000水深机器人,并在太平洋深水实验成功,使我国水下机械人研究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面对今天机器人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不能不想到李薰同志,并由衷地缅怀这位老一辈科学家。

 
文档附件
・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