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加入收藏
首页   李薰年表   学术思想   纪念文集   留言板   视频资料   图片资料   联系我们
纪念文集 返回上一级页面
在纪念李薰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11-21  |  供稿: 李望平            【 】【打印】【关闭

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是我父亲李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在这里座谈和缅怀科学家李薰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我作为李薰的女儿,首先感谢以杨锐所长为首的金属研究所领导班子对主办李薰百年诞辰系列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以黄粮主任为首的办公室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为准备本次活动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科学传播局、信息办、中国科学报、科学出版社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为纪念李薰先生百年诞辰和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系列活动所做的工作。 

  日前,为了纪念我父亲李薰先生百年诞辰,金属所建立并发布了纪念李薰百年诞辰网站,中国科学院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发布了纪念李薰百年诞辰的专题频道,中国科学报刊登了纪念李薰百年诞辰的专版,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李薰传》。今天,金属研究所又召开了纪念李薰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在此,我代表李薰的子女向大家为我父亲所做的一切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父亲李薰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们三十年了,但是我每当回到沈阳,回到金属研究所,总是能感受到父亲的思想和精神与金属所同在。因此,宣传李薰也是宣传金属所,纪念李薰百年诞辰,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爱国精神,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责任。 

  父亲生前很少对我们谈起他的工作和他的过去。因此,我从前对他的历史和工作都很少了解。在我们姐妹的眼中,他是一个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父亲和聪明睿智、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近三年来,我有幸与父亲的学生冼爱平研究员一起完成了《李薰传》的写作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才有机会真正了解我的父亲。下面仅就《李薰传》的写作过程中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想与大家共享。 

  近两、三年来,我阅读了父亲留下来的大量的手稿、笔记和论文等材料。其中,有从1951年回国开始,到1983年他去世前的100多本工作笔记;一些工作总结、会议材料、“文革”期间的检查材料和被关在“牛棚”中写的几十万字的交代材料;还有他在国外获得的奖牌和荣誉证书;当年郭沫若院长请他回国的信件和周恩来总理的任命书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原件。在阅读这些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我还查阅了大量中外相应年代的历史背景资料,将父亲的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在历史的大背景下铺展开来,犹如展开了一幅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从中去追寻和了解父亲的思想、情感、精神和理想,便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在父亲成长的过程中,从小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他的头脑中打下了根深蒂固的思想烙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指导了他一生的道路和行动。 

  回顾百年,父亲李薰出生和成长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饱受列强的欺凌,战局动荡,民生凋敝的时期,那时的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献出了鲜血和生命。1937年,当父亲考取公费留学英国的时刻,也正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和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开始的时刻,这使他更加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他在英国14年,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始终牢记“为祖国增光,为中国人争气”的信念,在英国搞学问甘于清贫,十几年持之以恒,成为国际“钢中氢”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在名誉、地位、金钱全部到来的时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的强大,他又毅然舍弃自己在英国十几年奋斗打下的工作基础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一切从头开始艰苦创业,去追求中华民族科技强国的理想。在他的头脑中,始终将个人的自尊与国家民族的尊严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价值融入到国家的整体价值之中。 

  他回国后,在新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带领金属研究所为国家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回国30年,他没有涨过一级工资,没有拿过一分钱奖金,甚至因他在科学的春天刚刚来临之际就去世了,据说是由于他在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在国防军工方面属保密范畴等等一些很难说得清楚的种种原因,后来设立的各种国家对科学家的奖励和称号也与他无缘。总的来说,他的一生是以国家强盛为己任,从未考虑过个人的得失,无需激励,自愿奉献,虽无名无利,但无怨无悔,体现了一代爱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现实社会中,宣传和弘扬老一代科学家的这种爱国奉献精神,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访谈工作,得到了与父亲当年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的大力支持。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这些和他共过事的老同志绝大多数的年龄也都过了耄耋之年。在访谈的过程中,他们对李薰的敬重和感情仍然溢于言表。孙大正称李薰为自己的“恩师”,尽管他当年与李薰接触的时间有限;张顺南不断地重申着:“李薰是大科学家,那是位大科学家啊!”他还说:“我对李所长佩服的五体投地!全所四、五百人,没有人他叫不出名字,没有人干什么他不知道。他从来对人没有一句重话,你可以随便和他讨论,说错了也没关系,他总是发挥你的积极性……”;王宁寰主动提出要写两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补充李薰的故事;特别是86岁的刘翔声,他的眼睛现在已经近乎失明了,当我写完本书的尾声部分念给他听,在我读到李薰去世那一段时,他竟忍不住哭出了声……。还有胡启恒院士,在我到她家里请她帮我辨认1978年她和我父亲访美的集体照上的人名时,她主动将该照片亲自作了扫描和色彩及清晰度的加工。她还对我说:“望平,千万别客气!如果有需要修整的照片尽管来找我。”“我也想为你爸爸的书做点贡献”。这些老同志对父亲的情感的表露,每一次都让我感动不已,同时也更进一步感受到父亲生前的人格魅力。 

  记得父亲当年回国曾有三个心愿:一是创建一个研究所为科技强国做贡献;二是创办一本国际水平的专业学术刊物;三是退休后坐下来写一本书总结自己的一生。他的前两个心愿在他有生之年就已经圆满完成了,非常遗憾的是他未能等到退休后坐下来完成他的第三个心愿。由于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金属材料专业知之甚少。因此在写作中,我和冼爱平进行了分工,书中牵涉到金属材料专业内容的篇章由他来写,其它篇章由我来写。我们根据自己不同的工作背景,尽量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描述李薰的思想、情感、工作、生活和经历,力求表现一个真实的李薰,使读者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和收获,使父亲这一代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撰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在《李薰传》出版之际,我还要再次向冼爱平博士表示感谢,是他帮助我一起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今天在父亲诞辰百年之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科技强国,中华民族科技强国和国强民富的目标正是父亲为之终生奋斗的梦想。他创办的金属研究所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为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他的治学理念和科学思想在金属所人中代代传承,已经形成了金属所的创新文化,我想这些都会使父亲感到欣慰。作为子女,我们也有责任传承和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爱国精神。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能够完成和出版《李薰传》,宣传父亲的科学思想和爱国精神,这也是我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最后,我想用胡启恒院士对《李薰传》的一句评语作为我这次发言的结束语:“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我认为李薰先生是一本内容极为丰富、精彩的书,而《李薰传》可以说是这本书的非常精彩的摘要。” 

  谢谢大家! 

  2013年11月20日 

 
文档附件
・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5387号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imr.ac.cn